喀拉萨依,维语的意思是“黑色的戈壁”。新疆很大,叫喀拉萨依的地方很多,这里是位于精河县以西80公里的地方。
8月12日,笔者跟随公司安全质量检查组一行乘坐项目部的皮卡车,从精河县出发,沿G30国道行驶了半个小时,下到坑坑洼洼的牧道……牧道两旁是广袤的牧场,近处是光秃秃的黑黄黑黄的戈壁,皲裂的沟壑好似大地的闪电,极目远眺,隐约能看到平整的田地、影绰的山峦和些许绿色。
颠簸的牧道让时间放慢了脚步,又是五十多分钟,在司机的指引下,终于看到了中兴建安地勘分公司第一项目部的施工所在地——库松木契克山。远远望去,那是一座绿意青涩的大山,隐约可见一条盘山路,宛如一条小蛇攀援入山。
绿色越走越深。直至山脚,项目经理吴超正等着迎我们,离着老远就挥舞着双手,咧着嘴笑,眼角和脸颊的“葵花纹”也跟着笑了,牙齿在黝黑的脸上显得特别白,眼睛特别亮。
下车,握手,拥抱,拍背,简单的动作诉说着兄弟之间的情谊。为了避免影响上夜班休息的工友,大家一边轻声拉着呱,一边小心翼翼地卸下熟肉、蔬菜水果、家乡特产辣子鸡、大衣棉被等物资,搬到几个军用帐篷里,这里是他们的办公室和宿舍。
“加热的凉白开,泡茶正合适。”吴超一边招呼着大家喝水一边说,这里海拔2000多米,水烧不开,只能从县城烧好放凉,装到桶里运过来,喝的时候再加热。
工作面还在头顶1000米海拔的山脊处,沿途就是那条盘旋的“小蛇”,3公里的碎石路,是吴超他们铺就的。
当时是5月份,他们项目部27号人,每人十个馒头、一饭缸菜、六升冰糖绿豆汤、一盒藿香正气水,一干就是一天。每天6点不到就要起床,背着几十斤的设备步行一两个小时去修路,遇到铲车走不动地方,只能用铁锹、镐头去砸,大点的石头要众人合力推开。等炽热的阳光把人打黑了、舔瘦了,路也修好了。
上到第一个工作面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码放整齐钻头,坚硬的金刚石“齿牙”已经被磨得近乎光滑,那是无数次与顽石“较量”的见证。往里走是一台轰鸣的履带式钻机,钻机前1名机长目不转睛地盯着设备,当我们走近时,才抬起头冲我们笑着点点头,目光又接着盯回去。到下个工作面还得再走将近1公里。
“钻进遇到坚硬的硅质屑砂岩,就像用牙齿咬钢板一样,连个印儿都留不下。要是碰到较大的岩隙,还要及时封堵,以免掉块卡钻。”正好到了交接班时间,刚刚下机的机长殷彬大声介绍到,每次钻压变化都不能走眼,他们得时刻盯紧仪表盘,以便及时调整钻进参数、调配钻井浆液,确保设备安全和钻孔质量。
此地地质条件极其复杂,地层主要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、粉砂岩,莫氏硬度达7级,且垮塌地层漏失严重,给钻探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,施工伊始卡钻、断钻等情况频发。好在三个多月来,他们对施工工艺的不断优化改进,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前地层的“堵漏绳索取心钻进工艺”,利用“有机物+植物胶”堵漏技术,有效提高了造孔堵漏时效性和钻进工艺适用性。
钻机一侧的蓄水池中,一条水管沿着陡坡一路向下,直直穿过厚厚的云层。殷彬指着水管说:“钻机作业注浆所需的水是从山下泵上来的,采用四级供水,管子总长度有2000多米。”
敷设水管比铺路更艰苦,也更危险。管子要从上往下走,每隔50米得用卡扣固定在山体上,敷设的时候,他们要系着保险绳,托着管子从山坡上一点一点往下探,在杂草丛生处要踩得特别实,否则一不小心就打滑。遇到陡峭处,只能先用绳索将水管放下去,再人工“攀岩”一段一段将管路固定到峭壁的岩石上。
又说,其实最难的还是钻探期间的“枯燥”和“孤独”,山上一点手机信号都没有,盯仪表短则四五个小时、长则十四五个小时,下雨还能避雨,晴天刮风的时候眼睛就遭罪了。而且此地昼夜温差大,可以简单总结为“白天单衣短袖、夜晚棉袄棉裤”。
“地质勘探就是这样,虽然艰苦点,也有精彩的一面。”看到大家眉头紧蹙,吴超、殷彬笑着说,苦则苦矣,好在他们能收获大自然的最纯粹的馈赠——站在作业面,有时会碰到说下就下的雨和冰雹,能看到雨后如油画般的美丽山景,看到半山腰的“云海”;晴天时能看到碧蓝如洗的天空,偶尔还能看到成群奔腾的野羊、野骆驼,特别壮观;夜晚还能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,比家乡的月亮更大、更亮,也更能深切体会到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
自5月份进场以来,这支队伍在干好当前工程的同时,又以点带面拓市场,成功承揽了距此1100公里的富蕴县附近,施工孔径最大达1米、钻头重量最高达1吨的多个大孔径施工工程。
立秋之后,天气逐渐转寒。从现在开始到10月上旬大幅度降温前,他们要逐步撤离,等春节之后,来年四月再回来。对他们来说,“山不向我走来、我便向山走去”,虽然离家远了些,但工程得以接续,也意味着有活干、有钱赚,自己的小日子才更有盼头。
夕阳西下,中兴建安地勘分公司第一项目部20余名勇士围炉而坐,品尝乡愁美味、探讨工艺改进、安排施工计划……喀拉萨依的瑟瑟寒风中,库松木契克背着沉重的山石昂首屹立,沉默却坚定。